中华苦荬菜作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,在民间不仅是可食用的野菜,还具有一定药用价值。下面将从多个方面揭开它的神秘面纱。
基本信息
拉丁学名
中华苦荬菜的拉丁学名是Ixeris chinensis (Thunb.) Nakai,属于菊科苦荬菜属。
植物分类
它是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,这类植物通常具有头状花序等典型特征。
形态特征
基生叶形态
基生叶呈莲座状,叶片多为倒披针形或长椭圆形,边缘有不规则的锯齿或浅裂。
茎生叶特征
茎生叶较少,互生,形状与基生叶相似,但相对较小,基部抱茎。
花序特征
头状花序多数,在茎枝顶端排成伞房花序。总苞圆柱状,舌状小花黄色。
分布区域
地域分布
中华苦荬菜在中国广泛分布,主要分布于东北、华北、华东、华中及华南等地。此外,在朝鲜、日本、蒙古、俄罗斯等国家也有分布。
海拔分布
它多生长于海拔300 - 2200米的山坡、山谷林缘、灌丛、草地、田间或撂荒地。
食用与文化
民间食用方法
在民间,中华苦荬菜的嫩茎叶可食用。常见的做法有凉拌,将其洗净焯水后,加入蒜末、醋、生抽等调料拌匀,口感清爽;也可煮汤,味道鲜美。
药用沿革
中华苦荬菜在药用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。据本草文献记载,它有清热解毒等功效,在民间常用于治疗一些炎症等疾病。
中华苦荬菜全草可入药,有清热解毒、消肿排脓、凉血止血的功效。在食用方面,它富含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,具有一定营养价值。
中华苦荬菜虽看似普通,却有着丰富的植物学知识和深厚的文化内涵。无论是作为野菜的食用价值,还是在药用领域的应用,都值得我们去进一步探索和研究。
- 上一篇:苦苣菜的功效与作用 大自然的健康馈赠
- 下一篇:苦丁菜:药食同源的健康之选